永世不忘的军民鱼水情
王洪昌,93岁,山东莱州人,1924年11月出生,2005年入住“御花园老年公寓”至今。1943年入党,曾担任41军122师副师长。1977年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回农村务农,返回莱州市西由镇后加入当地人民公社劳动直至离休。王洪昌是莱州市连续八年的模范党员,先后获得烟台市第一届道德模范、“烟台地区优秀党员”、“山东省模范老人”等荣誉,被中组部授予 “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作为老兵代表赴京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 “九三大阅兵”。
老人说他的后半生就做了三件事,一是主动做“调解员”,调解同事之间、街坊邻居之间的关系,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助人为乐;二是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定期学习时政,参加学习的离退休干部达两百多人;三是致力于青少年教育,进行过三百多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演讲。
老人的故事---永世不忘的军民鱼水情
1947年王老所在的师被分配到各地搞生产,王老带领着四名战士和两个翻译来到了辽宁省福县东蓝旗村(现瓦房店)住在一个叫郭学良的老乡家里,在那里用老百姓所需的火柴、煤油和布匹等物资换取苞米等部队需要的粮食和财物。10月份的一天,国民党突然占领了福县并开始围剿当地共产党。早上进城的几位乡亲发现情况后,立刻赶了几十里地回村向王队长(王老)报告情况。同时,县委的同志也收到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情报,也赶来通知王队长。紧急情况,必须马上转移,但当时还有大量物资需要处理,村里的几个干部看出了王队长的难处,和王队长简单沟通后,他们就挨家挨户通知村民兑换煤油等物资,村民们得知情况后立刻行动起来,不一会郭学良家的院子就挤满了来兑换物资的村民。经过一上午的分配,煤油全部兑换成烟、火柴、钱等轻便可携带的物资。物资问题解决了,怎么撤离又成了问题。踌躇间,一个车老板挺身而出说“王队长,我送你们!”当即套上了马车载着王队长及战士们出发了。在车老板的帮助下,王队长他们最终脱离危险。车老板在这个过程中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方面是事后可能会以勾结共党的罪名抓起来,另一方面是唯一的道路早被炸得坑坑洼洼,马和车厢都有损毁的危险。脱线后他找老乡打听后来的情况,就在他们逃离的当天晚上,国民党军队包围了郭学良的家,所幸的是帮助他们逃离东蓝旗村的乡亲们都没有受到伤害。老人说到此处很激动,他说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汽车,他和战士们的命是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老乡们救的,那是军民鱼水情深,一辈子忘不了。
采访手记
1.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寿健康的秘诀之一。
王老虽已九十多岁,但身体健康,耳不聋眼不花,腰板硬朗。采访的过程中,老人家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清楚,记忆力非常好,涉及到具体的年月记得非常清楚,讲起话来中气十足、铿锵有力。笔者和老人家的女儿(也已退休)聊起老人的生活习惯,她说老人每天坚持读报纸、做笔记,并向我们展示老人读过的报纸和笔记本。
2.关心国家的发展,对党忠诚。
在介绍采访的目的时,我们谈到这次采访老党员活动是去年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的继续,老人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两学一做开展的好”,当时笔者和几位小伙伴非常震惊。很难想象一位93岁高龄,远离闹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居然清清楚楚知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两学一做”,这个必须给王老点赞。
3.今天是老年医学院党支部创新活动第一次采访活动,虽然事前将已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小伙伴们在采访前还是心情忐忑,毕竟第一次参与这种采访活动。整个采访活动比较顺利,小伙伴们显然受到了王老的真情感染,一个个兴奋异常、感慨良多。但在采访过程中对问题的设计和时间的控制还是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