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佑杰,男,92岁,山东文登人,1926年3月出生,2016年入住“御花园老年公寓”至今。1945年6月入胶东抗大,1946年4月入党。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79年转业到烟台日报社担任副总编辑。1990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晚年一直奋笔不止,已出版十部著作。其中反映朝鲜战争《鸭绿江告诉我》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文学奖,并被韩国翻译出版。应邀做革命传统报告上百余场。捐赠图书2万多册,受到全国和省、市各级表彰奖励十三次, 近十年来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模范老人”和“烟台市十佳模范老人”、“全省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和首届“烟台十佳老有所为楷模”等光荣称号。
老人的故事--- 精彩人生当如此
采访在“御花园老年公寓”进行,2室1厅的房子里挂满了孙老的美术作品。角落规整摞起来近半米高的报纸,桌面摆满各式军旅杂志。简单准备过后,孙老用清晰的思路一气贯通地讲述了他的精彩人生。
一、开创胶东抗大的“土电影”
抗战末期,时年19岁的孙老入伍胶东抗大,从事宣传工作。年轻且充满干劲的他敏锐的发现,当时宣传工作因条件所限只能以开会读报为主,方式较为简单,“能不能借鉴电影的形式来个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于是一个自制幻灯机的想法萌发了出来。他找来煤油灯、放大镜、玻璃片等工具开始鼓捣起来,经反复思考试验终于制成了以汽灯为光源的幻灯机,并在室内试映成功。年轻的他急于向上级报喜并未进行露天试映,结果在几天后的一次抗大晚间露天会议上播放时出现了问题。播放的前几幅幻灯片,图像清晰、色彩鲜艳,台下的上百名与会者大多第一次见到成像的幻灯机,每换一幅幻灯片就是一次热烈的掌声,放映到第五幅幻灯片时,幻灯片卡住了机器,发生了故障,本来满脸胜利喜悦的他额头上冷汗直冒,手忙脚乱的调整了半天也没修复,被领导当众斥责。众目睽睽下,当众出丑。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失望、羞愧、懊恼、伤心各种自责的情绪让他食之无味、夜不能寐。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振作起来后他集中精力,仔细查找故障的原因,重新改进幻灯机的结构并研发出动静结合的成像新模式,经室内、露天多次试映成功后,在机关、部队轮番放映,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并被誉为胶东抗大“土电影”创始人,第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七斤月饼”开启记者生涯
1948年中秋攻克济南的战役打响。孙老下部队寻找英雄事迹素材,在团指挥所里得知一条刚传来消息:据守下井庄的国民党军抢走了一户老百姓的七斤月饼,还未来得及吃就被解放军缴获并送还给失主。这时的孙老在华野九纵的文工团工作,一直有个当战地记者的念想。他立刻觉察到这个消息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向部队领导再三请求后,得到了去火线采访的允许。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天上的月亮又圆又亮,但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谁也没心思去欣赏它。在一位战士的带领下,他们冒着炮火爬过敌人的封锁区找到消息来源的一连指挥所。此时一连正与西山的敌人激战,趁着知情战士换弹药的间隙询问得知:原来一连昨夜在攻下下井庄后,班长魏培伦发现国民党军住的房子里放着包装好的七斤月饼,得知月饼是从庄里刘进奎家里抢来的,便立即把月饼送还了回去。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他连夜又找到刘进奎老大爷家。当时敌军的飞机正在轰炸,刘老汉一家五口正蜷缩在屋里的八仙桌子下,孙老就蹲在八仙桌旁边进行采访,并把“七斤月饼”故事的详细经过进行了记录。《七斤月饼》的新闻发回部队报社后,陆续被新华社、《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转载,并在军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后来《七斤月饼》还被编成连环画、歌曲,甚至写入小学课本。孙老也因此荣获二等功。老人说这个经历不但让他圆了战地记者梦还悟出了一生受益的要诀“创业靠拼搏,成功借机遇,但机遇与风险紧相连,只有勇担风险,机遇才能成就事业,战争的风险越大,事业的成功率越高,业绩就越辉煌”。
三、特殊的高级职称
1993年,面对离休前的最后一次高级职称评定,原本顺理成章的事情发生了意外,他落选了。本来志在必得的他得知结果后如雷轰顶,一病不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调养,身体慢慢恢复,他也渐渐想开了,“决不能对自己落井下石,为了一个职称的苦恼毁了自己的一生”。他决定用创作寻找人生的意义,用创作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抛开杂念,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反映朝鲜战争的纪实文学《鸭绿江告诉你》的写作上,每日伏案写作,甚至在晨练、吃饭和上厕所时,脑子里也在思考推敲写作中的问题。后来20万字的《鸭绿江告诉你》完成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新闻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文学奖、烟台市繁荣文艺奖,并被韩国翻译出版。说到这个不一样的职称,老人说“历经磨难,是人生的一种投资,磨难之后,常会开出成功的花朵,磨难越多,花朵越鲜艳”。
四、奉献是幸福的源泉
自从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全国人民都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号召,畅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个人梦,群情激奋,震摄人心。孙老虽已88岁高龄,亦欢欣鼓舞融入全国追梦的洪流之中。孙老用自己的方式把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经历变成对后世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尽可能多的留给后世奉献给社会。到目前为止,孙老先后给单位做革命传统报告一百多场,听众达5万多人次;在报刊上发表回忆战争年代的文章100多万字。孙老同时向社会捐赠图书15000多册,捐赠给烟台市历史文物和文物公园书法原作100多件,被誉为是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孙老的晚年生活是丰富的,“是伴随着自身艺术的升华而享受着别样的天伦之乐的”。回顾这一生,孙老总结自己是“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余热生辉,孙老正如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为他所作的题词-“晚霞喷彩虹,榜样力无穷”。
采访手记
1.《人民的名义》与我们采访的老党员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其中有一段一位耄耋老党员走在职工前面,一把椅子挡在推土机面前,挽救了一场风波,看得眼睛湿润。也许有人觉得那是艺术提升,甚至是假大空。但是通过采访两位老党员,你能真切的感受到那就是一名真正的党员的真正表现,至少是那个年代老党员的真实写照。两位受访老党员和电视剧里的老党员都有共同的经历,都经历过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他们共同的话语就是,”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同志们,我活得够幸福”。看过这两篇“走进老党员“故事以及电视剧那位老党员的表现,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们离休后力所能及的、不计回报的为党和国家继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小编写到此处,耳边传来 “有种幸福是历经风雨无数,转身回头处,你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时常被我们忽略的党员那份担待、那份精神,为这份感动,为这些优秀老党员的举动,为这部电视剧反应的党在腐败面前的自省和努力点赞!
2.孙老是个有心人
采访前,老人从茶几上拿出了一个本子,翻到中间空白页让我们写上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前面的都是写过的,来拜访他的人都留下了相关信息)。采访结束后,老人送了我们一套他写的书,我翻了翻,在书的扉页上写着“孙佑杰赠”四个字,落款的时间就是我们去采访的那一天。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是下午三点,看来,老人是早上就把书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