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信仰·坚守
管秉海,1942年6月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招远县委党校、县委宣传部任职。1984年调入烟台市委讲师团并任团长。参加教育工作的整个期间,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编和参编了10余部专著,发表了20余篇论文,多次获省、部级和地市级科研成果奖。1982年被聘为讲师,退休后通过网络视频教学,学习隶书和山水画技法并出版个人画册,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现与老伴居住在御花园养老公寓。
从感恩到信仰
学生时代的管老,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作为班里的宣传委员,管老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大家学习马列著作。管老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也由对党能给他免费上学机会的感恩变为兴趣,逐渐形成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信仰,立志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那时候管老在班里成绩拔尖,思想觉悟高,又是班委,自然很轻松的列进了大学第一批要发展的对象里。但是每次管老的入党考察都会由于家庭成分问题而被否定。追求的东西不接受他,这一个坎对他的触动很大。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入党的路确实被堵死了,但是管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并没有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他说“那时候,我精神上早已入了党”。
坚持不断的马列学习,提升了他的理论水平,再加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不错的文笔,使他到哪里都很受欢迎。以至于文革期间,管老以一个非党员的身份,负责党委办公室的文字宣传和报送工作。在招远第一中学做教导主任时,还要负责写学校的党支部总结。不是党员的管老却多年如一日的从事相关党务工作,上级党组织对其的信任可见一斑。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决了历史成文的遗留问题时,管老才终得契机,得以入党。学生时代的梦想与追求,这才得以实现。管老语重心长地说:“对信仰的东西不要放弃,要有自己的目标,敢于追求它,就像我,虽然组织的大门没有通畅的向我打开,但是我对党的追求是不会被这种坎坷所击退,我坚持下来了,完成了对信仰的追求!”
成立宣讲团的坎坷
1984年,烟台市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师团,关老成为首位团长。刚成立时这位团长可是实实在在的“光杆司令”,人员就他一位,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场地,有的只是这么个职务,一切从零开始。“咚咚咚…”他敲响了财政局长办公室的房门,艰难的创业先从解决资金问题开始着手。“最近局里没钱”、“过些天一定给你划拨一部分资金”、“再等等,最近真没钱”…反应一次,负责人就说想办法解决一次,却一直拖着没下文,总之是好话歹话说尽就是要不来钱。都是机关同事,又同是政府工作人员总不能来硬的吧,管老的心生一计,来个“非暴力静默”计划。于是每天上班管老就准时敲响财政局的大门,一呆就是一整天。接待人员劝他回去等消息,他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坐着,喝着茶。就这样,管老坐了整整一个月。工作期间总有这么一位“泥菩萨”盯着可真是不好受,财政最终妥协了,批给了讲师团三万块钱。三万块钱现在看来不多,要知道在1984年可是个大数字了,当时管老工资一个月七十多块钱已经算是单位里的高工资了。三万能干好多事了,管老心满意足的开始了下一项办公室场地、办公条件及宿舍的筹建。办公场地到是给的很快,可就一块露天的工棚,虽然多次找相关部门要求加顶整修,但是相关部门总是拖着不给解决。管老一气之下便给当时分管宣传的书记——他的顶头上司写了一封信,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有关部门的懈职现象。书记很重视,立马召开了各部门的紧急会议,要求各部门对讲师团的组建工作积极配合,房子的问题经过一番波折才终于解决。最后剩下了教师的问题,管老跑到山大、山师、甚至兰州大学等外省高校亲自挑选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于是一个全是优秀大学生的豪华讲师团队成功组建。一时之间管老的讲师团成为烟台市政府机关学历层次最高的部门。这些毕业生也不负管老的培养,后来大多进入烟台重要领导岗位,为烟台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支撑。管老回忆说,后来因工作出色有很多晋升的机会,但他还是选择留在讲师团的工作,业务出身的他深深的热爱着这项工作。他对我们说“人这辈子都会遇到很多沟沟坎坎,只要认准了,就要努力克服,你们还年轻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采访手记
这一次的采访恰逢我们学校举办校运动会,孙月和小宁有事务脱不开身,队伍变成了“锵锵三人行”。淅淅沥沥的小雨伴着我们来到了管老家里,第一眼看到管老,那相似的发型让我想到了最近一直在看《人民的名义》中的高育良,那个喜好权力的高书记,巧的是,管老也是教政治的老师,让我一度产生管老退休前位高权重的感觉,后来慢慢听他的讲述,发现管老与高育良完全不同,他不喜欢行政,而更倾向于教书育人,这令我大感意外同时也更觉老人家的亲切。不是说当官不好而是眼前这位老人实实在在的讲述更加真实。